< 上一頁

常見的降血壓藥:功效、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若未妥善控制,可能會引發中風、心臟病及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當生活方式的調整(如減鹽、減重、運動)未能有效控制血壓時,醫生會建議使用降血壓藥物。糖尿病及內分泌專科張偉成醫生將為您介紹血壓藥的功效、常見種類、可能的副作用,以及服藥時應注意的事項,幫助您更安心地管理血壓。

降血壓藥有什麼功效?

降血壓藥(抗高血壓藥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血管內的壓力,以減輕心臟及其他重要器官的負擔,同時預防高血壓引起的併發症。

  • 擴張血管:放鬆血管壁、減少血管阻力,讓血液更順暢地流動,從而有效降低血壓。
  • 減慢心跳或降低心臟泵血力量:減輕心臟的負擔,保護心臟功能。
  • 促進排鈉排水: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水分,降低血容量,進一步幫助降壓。
  • 調節荷爾蒙系統:減少收縮素等升壓激素的分泌與作用,穩定血壓水平。

透過以上多重機制,血壓藥不只能有效控制血壓,同時可保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有效降低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等重大併發症的風險,是高血壓患者長期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環。 然而,很多患者誤信血壓藥傷肝傷腎, 這根血壓藥的好處剛剛相反!

降血壓藥物常見種類

市面上的血壓藥種類眾多,以下為臨床常見的類型。

鈣通道阻滯劑(CCBs)

鈣通道阻滯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是一類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及心絞痛的藥物,其作用機制是放鬆血管平滑肌,改善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並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特別適合老年人及伴隨冠心病的患者使用。不過,道阻滯劑亦可能會引發一些副作用,如頭痛、腳踝水腫、 抽筋 或手指僵硬等,特別是副廠 amlodipine, 水腫比率值得關注,可達75%之多。 很多時患者並不察腳踝水腫,患者只會發現晚間腳部抽筋, 及早上手指繃緊及疼痛, 其實這些病徵是跟腳踝水腫有關。因此患者在服用時需密切監測自身反應並與醫生保持溝通。 值得一提的是,

ACE 抑制劑(ACE inhibitors)

ACE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是一類常用的降血壓藥物,通過抑制血管收縮激素的生成來降低血壓,並改善心臟和腎臟功能。這類藥物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腎病患者及心衰竭患者使用,因其可補心補腎、減少蛋白尿並延緩糖尿腎病及糖尿眼疾的發展。然而,ACE抑制劑也可能引發一些副作用,其中乾咳最為常見。此外,腎病患者需注意高血鉀的風險。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時應密切監測自身反應,並與醫生保持溝通,以確保安全用藥。

血管緊張素 II 受體拮抗劑(ARBs)

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s)是一類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阻斷血管緊張素II受體,從而擴張血管並降低血壓。這類藥物特別適合無法耐受ACE抑制劑的患者,因為它們不會引起ACE抑制劑常見的乾咳副作用。它們在降壓效果穩定的同時,對患者的耐受性也較好。然而,ARBs可能引發一些副作用,例如頭痛、疲勞以及偶爾出現高鉀血症等。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時應定期檢查鉀水平並與醫生保持溝通,以確保安全用藥。

副作用最少的高血壓藥

一般而言,ARBs(如 Losartan、Valsartan) 是副作用相對較少的降血壓藥物,較不會引起咳嗽或水腫,耐受性良好,適合長期使用。CCB 類鈣通道阻滯劑如 Amlodipine 效果穩定,但部分患者會出現腳腫現象。每種藥物的副作用與個人體質相關,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達到安全且穩定的降壓效果。

長期吃高血壓藥物的副作用

雖然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對穩定血壓、預防併發症極為重要, 副作用因人而異,並不是每個病人都會出現副作用, 只會在小部分病人出現, 且大部份藥物都是好處多於壞處。

數藥物已通過臨床驗證,整體而言是安全的,但仍有可能會因個人體質或藥物類型不同而出現某些副作用。電解質失衡:如高血鉀、低血鈉,常見於服用利尿劑或 ACE 抑制劑者。

  1. 腎功能變化:部分藥物可能影響腎臟代謝,需定期抽血檢查腎功能指數。
  2. 腳踝水腫或手指僵硬:尤其是服用鈣通道阻滯劑(如 Amlodipine)時較常見。
  3. 乾咳或高血鉀:常見於 ACE 抑制劑使用者。
  4. 慢性疲倦、頭暈:特別是在姿勢改變或運動後,可能與血壓過低相關。
  5. 性功能改變:部分男性患者可能出現性慾或勃起功能影響。

值得強調的是,大多數副作用都可透過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來改善。建議長期服藥者要配合定期的追蹤與檢查,並在出現不適時及早向醫生反映,以確保用藥安全與療效並重。

服食降血壓藥的5大注意事項

為確保降血壓藥物發揮最佳療效,並減少潛在副作用風險,患者在服藥期間應特別注意以下五大重點。

  1. 遵從醫囑,按時服
    切勿自行停藥、增減劑量或更改服用時間。隨意更改療程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增加中風或心臟病風險。
  1. 定期監測血壓與腎功能
    長期用藥者應定期量度血壓,並接受抽血檢查以監察腎功能及電解質水平,尤其是使用 ACE 抑制劑或 ARBs 的患者。
  1. 配合健康生活方式
    降血壓效果不僅來自藥物,更需配合低鹽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及戒煙限酒等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發揮長效管理作用。 也需留意,不能攝取太少鹽份, 因鹽份太低也可引致腦水腫及嚴重骨質疏鬆。 一般建議每天攝取 6克鹽份,那大蓋是每天一茶匙鹽份。
  1. 避免與特定物或食物同時服用
    某些食物如葡萄柚可能干擾藥物代謝(特別是鈣通道阻滯劑),部分止痛藥或感冒藥亦可能影響血壓控制,服用前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1. 特殊情況應提前告知醫生
    若計劃接受手術、影像檢查、長期旅行或懷孕,務必主動告知正在使用的降血壓藥物種類,以便醫師根據情況調整治療計畫。

高血壓是一場長期戰役,但透過正確服用降血壓藥物及良好生活習慣,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如對血壓藥的種類、副作用或使用方式有疑問,建議向醫生諮詢,制定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