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頁

口服糖尿病藥物:種類、治療作用及服用須知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通過飲食控制、運動以及藥物治療來穩定血糖。口服降血糖藥物是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將詳細介紹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種類、作用機制及副作用,幫助您更好地了解這些藥物的應用與注意事項。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起因於身體無法有效使用或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血糖(葡萄糖)水平異常升高。根據病因及特徵,糖尿病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 一型糖尿病(T1DM):通常於青少年或兒童時期發病,由於胰島素分泌極度缺乏,患者需終生依賴胰島素注射控制血糖。
  • 二型糖尿病(T2DM):最常見的類型,與年齡增長、肥胖、不良生活習慣及遺傳因素密切相關。患者多因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多數可透過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病情。
  • 妊娠糖尿病:在懷孕期間首次發現的高血糖問題,雖然通常在產後會恢復正常,但患者將來發展為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亦會增加。

糖尿病若未有效控制,可能引致心血管疾病、腎病、視力受損等長期併發症,因此及早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

【了解更多:妊娠糖尿病對孕婦及母嬰健康有何影響?

糖尿藥如何治療糖尿病

口服降血糖藥物是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工具,通過多種機制幫助控制血糖水平,當中包括:

  • 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提高血糖的代謝效率。
  • 增強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使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
  • 抑制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減少餐後血糖的快速上升。
  • 增加腎臟排出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

這些藥物主要適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但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由醫生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控糖效果。

糖尿藥種類

市面上用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口服降血糖藥物種類繁多,各類藥物透過不同機制協助降低血糖水平。

磺醯脲類(Sulfonylureas)

磺醯脲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刺激胰臟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從而有助於降低空腹血糖水平,通常適用於胰島功能尚可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磺醯脲類藥物的優點是見效快,對於初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來說能迅速發揮降血糖作用。但此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尤其在飲食不規律或過量服藥的情況下發生風險更高;此外,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 而肥胖又會令糖尿 病情惡化, 肥胖病人應盡量減少使用。因此,使用時需嚴格遵從醫生指示,並配合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以達到最佳療效。

雙胍類(Biguanides)

雙胍類藥物是目前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最常使用的第一線藥物。其主要作用機制為減少肝臟葡萄糖的產生,同時提升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藥物優點在於不容易引起低血糖,對體重控制有幫助,亦有研究指出其具備一定的心血管保護作用, 亦可減少癌症發生率, 糖尿病已證實可增加五種癌症的發生率, 包括肝癌 、胰臟癌、腸癌、前列腺癌、 乳腺癌及子宮內膜癌 , 使用之藥物可大大減低相關癌症發生率, 因此廣泛應用於所有適合使用的糖尿病患者。

儘管如此,部分患者在服用初期可能出現腸胃不適,例如腹瀉、噁心或腹痛等症狀,一般可隨時間逐漸改善。另外,在極少數情況下或可能會引起乳酸中毒,尤其是患有嚴重腎功能不全者,  一般醫生會建議腎功能減弱的病人減低藥量,因此被誤以為它是「傷腎」, 但研究發現,當減低 劑量或停用二甲雙胍之後,腎功能衰退得更快。

列酮類(Thiazolidinediones)

列酮類藥物主要透過提高肌肉及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來改善胰島素阻抗,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這類藥物適用於二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島素阻抗較明顯者。其優點在於能有效調節血糖,並有助於長期改善代謝狀況。

然而,列酮類藥物亦存在一些副作用,包括體重上升、水腫,長期使用亦可能增加女性骨折的風險。因此,使用前應由醫生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特別是心臟功能及骨骼健康,並在治療過程中定期追蹤。

DPP-4 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DPP-4 抑制劑是一類透過延長體內腸促胰素(如 GLP-1)作用時間來調節血糖的藥物。其機制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以及抑制升糖素分泌,有助於平穩血糖水平,特別是在餐後血糖控制方面表現良好。這類藥物的優點是使用安全性高, 這藥的效力是「自我調節」 ,當進食時才發揮作用,不進食不發揮作用, 不易導致低血糖,且對體重影響較小,特別適合年長患者或對低血糖風險敏感的人士。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腹瀉、頭痛,罕見情況下亦可能出現過敏反應或皮膚問題。使用期間建議留意身體變化,並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

SGLT2 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 抑制劑透過抑制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促使多餘的血糖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從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同樣適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控糖效果外,這類藥物還可促進體重減輕、協助降低血壓,並在多項研究中證實對心臟與腎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

但即使整體耐受性良好,仍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泌尿道感染、脫水,以及罕見但需警惕的酮症酸中毒。因此,患者在使用期間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與水分攝取,並定期接受醫生監察。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主要透過延緩小腸對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與吸收,從而減緩餐後血糖上升速度,適合用於針對餐後高血糖的控制,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輔助治療中。這類藥物的優點是針對飯後血糖控制特別有效,對於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較高的患者尤其適用。

不過,其副作用多與腸胃有關,包括腹脹、放屁及腹瀉等,主要因未完全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腸道內發酵所致。為減輕不適,建議患者逐步增加劑量,並配合低碳水飲食,同時聽從醫生指導進行調整。

複方製劑(Combination Therapy)

為提升降血糖療效並簡化服藥程序,現時市面上已有多種結合兩種或以上作用機制的複方糖尿藥物。例如常見的組合包括 Metformin 與 DPP-4 抑制劑、Metformin 與 SGLT2 抑制劑等,這些配方可同時發揮各自的藥理效果,有效針對多重病理機制控制血糖。複方製劑的主要優點是能減少每日服藥次數,有助提升患者的依從性與生活便利性。

因為2型糖尿病的成因已不再單單是胰島素不足, 而是有八種的病理缺憾 (請參照糖尿病成因八重奏) , 單單使用一種藥物並不能完全糾正糖尿病的病理。 而研究亦指出,及早使用混合療法,可大大減低胰臟衰竭, 延緩糖尿病並發症出現 ,奈何患者往往害怕用若太多,而拒絕加藥, 任由糖尿病惡化。

不過,患者在使用時仍需留意每項成分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與禁忌,並定期與醫生檢視治療成效及身體反應,以確保用藥安全及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糖尿藥副作用

雖然口服降血糖藥物對穩定血糖具有顯著效果,但部分藥物仍可能引發副作用,使用時應特別留意。常見的糖尿藥副作用包括:

  • 低血糖:尤其常見於磺醯脲類或其他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若空腹服用或飲食不規律,更易導致血糖驟降,需特別注意。
  • 腸胃不適:如雙胍類藥物 Metformin 常見腹瀉、噁心、胃痛等副作用,而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亦可能引起腹脹或腹氣。
  • 泌尿道感染與脫水:使用 SGLT2 抑制劑的患者較常出現泌尿道感染或因血糖經尿液排出而導致體液流失。
  • 體重增加:某些藥物如磺醯脲類與格列酮類可引起體重上升,長期使用需特別注意代謝變化。
  • 肝腎功能負擔:部分藥物在代謝過程中涉及肝臟或腎臟功能( 並不代表藥物會導致傷肝傷腎),使用前應評估相關器官健康狀況,並於治療期間定期監測。

若在服藥期間出現任何不適或疑似副作用,應立即向醫生反映,進行評估並視情況調整用藥。定期覆診及相關檢查,有助及早發現潛在問題,確保治療安全及有效。

最新糖尿藥資訊

隨著醫學科技持續進步,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物不斷推出,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選擇。當中以 SGLT2 抑制劑 和 DPP-4 抑制劑 為代表的新型藥物,不但具備良好的降血糖效果,更在多項研究中顯示對體重控制、心血管健康和腎功能保護有着明顯的益處。

此外,儘管 GLP-1 類似物屬於注射劑型,但因其在降低血糖、減重及延緩慢性併發症方面展現出卓越成效,亦備受關注。最新研究亦指出,這些新型藥物可顯著減少心臟衰竭、 心血管疾病 、中風及腎病惡化等風險,成為患有多重慢性疾病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

服食糖尿藥注意事項

為了發揮糖尿藥的最佳療效並減少副作用風險,患者在服藥期間有些事項需特別注意。

  • 嚴格按照醫生指示服: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停藥,需依時服用,避免影響血糖控制。
  • 配合健康生活習慣:藥物並非單一解決方案,必須同時搭配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方能有效穩定血糖並降低低血糖風險。
  • 定期監測血糖與相關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素(HbA1c),必要時也應檢查肝腎功能以掌握用藥物效力及安全性。衹驗空腹血糖是不足夠的, 如進食適當食物,餐後血糖仍然高企,應盡快調整藥物劑量。
  • 時機需特別留意:不同藥物可能需於餐前、餐中或餐後服用,錯誤的服藥時間可能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風險。
  • 有特殊情況應主動告知醫生:如計劃懷孕、出現副作用、進行手術或影像檢查時,應告知正在使用的降血糖藥物,以便醫師調整治療計畫。

透過正確且有紀律地使用口服糖尿藥物,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能有效控制血糖,還可大大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全面提升生活品質。如對藥物使用有任何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盡早獲得合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