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糖尿病藥物:種類、作用機制與用藥指南
糖尿病作為全球性的慢性病,有效管理血糖是預防併發症的關鍵。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口服降血糖藥物是不可或缺的治療基石。然而,面對市面上種類繁多的糖尿病口服藥物,您是否感到困惑?擔心糖尿藥副作用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本篇由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張偉成醫生提供的深度指南,將詳細解析最新糖尿病藥物的分類、治療作用、潛在風險,以及服用降血糖藥品常見副作用的應對策略,助您與醫生共同制定最合適的控糖方案。
什麼是糖尿病?口服藥物在治療「八重奏」中的角色
糖尿病藥物的應用,是基於對糖尿病病理生理機制的深入理解。
糖尿病的定義與分型
糖尿病是一種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導致血糖(葡萄糖)水平異常升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 糖尿病類型 | 特徵與病因 | 主要治療方式 |
|---|---|---|
| 一型糖尿病( T1DM ) | 胰島素分泌極度缺乏,通常為自體免疫破壞胰島細胞所致。 | 終生胰島素注射 |
| 二型糖尿病( T2DM ) | 最常見(佔 90% 以上),與胰島素阻抗增加及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有關。 | 口服藥物、生活方式調整、胰島素或 GLP-1 類似物 |
| 妊娠糖尿病 | 在懷孕期間首次發現的高血糖。 | 飲食控制、胰島素或特定口服藥物 |
若糖尿病未有效控制,可能引致嚴重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神經病 變等,因此藥物治療至關重要。
糖尿病「八重奏」( Ominous Octet )與藥物作用
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並非單純的「胰島素不足」,而是涉及八個主要的病理生理缺陷( DeFronzo, 2009 )。有效的 糖尿病治療 需要針對這些多重機制進行:
- 胰島素分泌不足
- 胰島素阻抗(肌肉與脂肪)
- 肝臟葡萄糖生成過多
- 腸促胰素作用下降( GLP-1 )
- 腎臟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SGLT2)
- 脂肪細胞異常分解(脂解)
- 升糖素分泌過多
- 腦部神經遞質功能失調
現代糖尿病口服藥物的設計正是為了針對這些多重缺陷,達到更全面且穩定的控糖效果。
糖尿病口服藥物種類與機制:五大類降血糖藥
口服糖尿病藥物種類繁多,根據其作用機制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
1. 雙胍類(Biguanides) — Metformin
- 作用機制:減少肝臟葡萄糖生成,同時增強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胰島素阻抗),被視為治療 T2DM 的 第一線藥物 。
- 優勢:不易引起低血糖、有助體重控制、具心血管保護潛力,研究指出可降低肝癌、胰臟癌、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子宮內膜癌等五種癌症的發生率。
- 常見副作用:腸胃不適(腹瀉、噁心、腹痛),通常可隨時間改善或透過飯後服用減輕。
2. 胰島素促分泌劑(Insulin Secretagogues) — 磺醯脲類(Sulfonylureas)
- 作用機制:直接刺激胰臟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
- 優勢:降血糖效果迅速且顯著。
- 常見副作用:低血糖風險高(尤其在飲食不規律時)、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因此肥胖患者需謹慎使用。
3. 胰島素增敏劑(Thiazolidinediones, TZD) — 列酮類
- 作用機制:提高肌肉及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阻抗。
- 優勢:有助於長期改善代謝狀況,保護胰島細胞功能。
- 常見副作用:體重上升 、水腫,長期使用可能增加女性骨折風險。嚴重 心衰竭 患者禁用。
4. DPP-4 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 腸促胰素增強
- 作用機制:延長體內腸促胰素( GLP-1, GIP )的作用時間,從而促進葡萄糖依賴性的胰島素分泌並抑制升糖素分泌。
- 優勢:自我調節 性高(進食時才作用), 不易導致低血糖 ,對體重影響較小,適合年長或有低血糖風險者。
- 常見副作用:腹瀉、頭痛,罕見過敏或皮膚反應。
5. SGLT2 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 排糖藥
- 作用機制:抑制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促使多餘血糖經尿液排出。
- 優勢:降血糖、促進 體重減輕 、 降血壓 ,並經多項大型研究證實對 心臟與腎臟功能 具有強大保護作用。
- 常見副作用:泌尿道感染 、脫水(建議多飲水)、罕見酮症酸中毒。
其他輔助藥物
⦁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延緩小腸對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與吸收,主要用於控制餐後高血糖。
- 副作用:腹脹、放屁及腹瀉。
最新糖尿病藥物趨勢:兼顧心腎保護的治療
近年來,糖尿病治療的目標已不僅限於降血糖,更著重於預防心血管及腎臟併發症。
以 SGLT2 抑制劑為代表的新型 糖尿病藥物 ,其心腎保護作用是當前醫學界的重要突破(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多項大型臨床試驗(如 EMPA-REG OUTCOME, CREDENCE)證實, SGLT2 抑制劑能顯著:
- 降低心臟衰竭住院風險:即使是非糖尿病患者, SGLT2 也被證實對心衰竭有治療效益。
- 延緩腎功能惡化:可降低腎臟病惡化風險,延緩進入洗腎階段的時間。
-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對有心血管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
因此,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心衰竭或慢性腎臟病風險的 T2DM 患者, SGLT2 抑制劑已成為優先考慮的治療選擇。
糖尿藥副作用與常見誤解:安全用藥指南
了解並正確面對糖尿藥副作用,是確保治療成功的關鍵。
降血糖藥品常見副作用與應對
| 副作用類型 | 藥物舉例 | 應對方法 |
|---|---|---|
| 低血糖 | 磺醯脲類、胰島素 | 隨身攜帶糖果 / 含糖飲料,定時進餐,嚴格按時定量服藥。 |
| 腸胃不適 | 雙胍類( Metformin )、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 隨餐或飯後立即服用,初期可由低劑量開始漸增。 |
| 泌尿道感染 | SGLT2 抑制劑 | 加強個人衛生,保持足夠水分攝取。 |
| 體重增加 | 磺醯脲類、列酮類 | 搭配嚴格的飲食和運動管理,與醫生討論是否調 整藥物組合。 |
常見的用藥誤解與釐清
⦁ 誤解一:「Metformin 傷腎」?
- 真相:Metformin 主要由腎臟排出。對於腎功能嚴重不全的病人,藥物在體內累積的風險確實會增加,因此需要減低藥量甚至停用。然而,研究發現,當腎功能減弱的病人減低劑量或停用 Metformin 之後,腎功能衰退的速度反而可能更快。因此,關鍵在於定期監測腎功能並調整劑量,而非藥物本身「傷害」腎臟。
⦁ 誤解二:「藥物越少越好」?
真相:第二型糖尿病是多重病理缺陷(八重奏)所致。單一藥物難以完全糾正,導致胰臟持續衰竭。研究強烈建議及早使用混合療法(複方製劑),能大大減低胰臟衰竭,延緩糖尿病併發症出現。
專業洞見:複方製劑與早期混合療法的益處
張偉成醫生指出:「我的臨床經驗顯示,許多患者傾向於延遲加藥或採用單一藥物治療,深怕糖尿藥副作用或『用藥太多』。但這恰恰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讓疾病持續惡化。鑑於 T2DM 的多重成因,複方製劑(例如 Metformin 與 DPP-4/SGLT2 抑制劑的組合)的應用是現代治療的 必然趨勢。」
複方製劑的主要優勢:
- 針對多重機制:同時針對兩項或以上的病理缺陷,控糖效果更佳。
- 提高依從性:減少每日服藥次數和藥物顆數,提升患者按時服藥的依從性。
- 延緩併發症:早期使用混合療法被證實能更有效保護胰島細胞功能,從長遠來看,能大大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
患者應主動與醫生討論,即使在糖尿病初期,也可能需要採用混合療法來達到更嚴格、更穩定的血糖控制目標。
服食糖尿病藥物注意事項與重要提醒
為確保糖尿病藥物發揮最佳療效並保障用藥安全,請務必遵循以下事項:
- 嚴格按醫囑服藥:切勿自行增減劑量或停藥,需依時服用,否則可能導致血糖大幅波動。
- 掌握服藥時機:某些藥物(如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需在 餐前或餐中 服用,以最大化藥效。 錯誤的服藥時間會影響藥效或增加 降血糖藥品常見副作用風險。
- 血糖監測需全面:監測應包括空腹血糖、餐後 2 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素(HbA1c)。只驗空腹血糖是不足夠的,餐後血糖高企應盡快調整藥物。
- 配合健康生活習慣: 藥物是輔助,飲食和運動才是 糖尿病治療 的基石,可降低藥物劑量需求和低血糖風險。
- 定期監測肝腎功能:部分藥物涉及肝腎代謝,定期檢查可確保用藥的長遠安全性。
- 告知特殊情況:計劃懷孕、進行手術或出現嚴重不適時,應主動告知醫生正在使用的糖尿病口服藥物 ,以便醫生調整治療計劃。
總結:口服藥物治療的關鍵要點
- 糖尿病藥物種類繁多,每類藥物針對糖尿病「八重奏」中的不同病理機制。
- 雙胍類( Metformin )是第一線藥物,具有抗癌和心血管保護潛力,應避免因對 糖尿藥副作用的誤解而輕易停用。
- 新型藥物如 SGLT2 抑制劑和 DPP-4 抑制劑,在降糖同時提供心血管和腎臟保護,是高風險 患者的重要選擇。
- 降血糖藥品常見副作用(如低血糖、腸胃不適)是可控的,關鍵在於正確服藥和生活調整。
- 早期混合療法(複方製劑)是現代糖尿病管理的趨勢,有助於提高依從性並延緩併發症。
透過正確且有紀律地使用口服 糖尿病藥物 ,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能有效控制血糖,還可大大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全面提升生活品質。如對藥物使用有任何疑問,建議向張偉成醫生查詢,盡早獲得合適的治療。
如需查詢本診所的聯絡資料
請點擊此處前往醫德網(EDR)官方網站查閱
參考資料來源: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 9.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 Diabetes Care , 47 (Supplement 1), S158–S180.
DeFronzo, R. A. (2009). Banting Lecture. From the triumvirate to the ominous octe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 58 (4), 773–795.




